热门标签

智能人工喉可替人说话

时间:3周前   阅读:7

参考消息网2月28日报道 据英国《新科学家》周刊网站2月24日报道,在喉部佩戴的一块膜片可以检测你的话语,甚至在你只动嘴不出声的时候也能播放你说的话语。它可以帮助在嘈杂环境工作的人员或者有言语困难的人进行交流。

目前已经存在一些喉式传声器,但它们往往体积较大,而且只能探测轻声话语产生的振动,不能探测无声的话语。

为了改善这种情况,清华大学的一个研究团队发明了一种仅25微米厚、约1厘米见方的膜片,用医用黏合剂附着在喉部外侧上方的位置。

这种膜片通过电线与一个仅2平方厘米大小的微控制器相连,后者可以放在口袋里,配有一个纽扣大小的电池。当膜片探测到微小的语音振动时,微控制器就把数据传给人工智能模型进行分析。

这个膜片发出的声音音量最高达60分贝,相当于正常说话的音量,声波来自电池输入的电产生的温度波动。控制器和膜片可由电池供电数小时。

在说话声音可以被听到的人身上测试时,这个设备检测出单词的平均准确率超过99%。即便使用者是接受过喉切除术的人(失去声带,因此说话没有声音),其准确率也超过90%。

参考消息网2月28日报道 据美国《科学新闻》双周刊网站2月26日报道,悬挂在伦敦泰特英国美术馆中的19世纪风景画在气候物理学家安娜·利娅·奥尔布莱特看来无比熟悉。艺术家约瑟夫·马洛德·威廉·特纳将远景笼罩在雾气和烟雾中的标志性手法让奥尔布莱特想起了她自己的空气污染追踪研究。

奥尔布莱特说:“我开始怀疑这其中是否存在联系。”她利用从巴黎动力气象学实验室休假一天的时间参观了这个博物馆。毕竟,印象派运动先驱特纳佳作频出的时期,正值英国工业革命蓄势待发,越来越多喷出浓烟的工厂为伦敦赢得了“雾都”绰号。

特纳的早期作品,例如他1814年的画作《寻找阿普勒斯的阿普利亚》,都以清晰的细节呈现。后来的作品,如他1844年的著名画作《雨、蒸汽和速度——西部大铁路》,则采用了更梦幻、更模糊的表现形式。

奥尔布莱特认为,或许这种新的绘画风格并非纯粹的艺术现象。也许特纳和其后的画家所描绘的正是他们所看到的景象:他们周围的环境日益被烟囱喷出的烟雾所遮蔽。

为了弄清印象派中有多少现实主义,奥尔布莱特与哈佛大学气候学家彼得·休伯斯合作,休伯斯是重建密切跟踪空气质量的仪器存在之前污染情况的专家。他们对特纳、巴黎印象派画家克劳德·莫奈和其他几位画家的近130幅画作的分析讲述了正在经历现代化的两个城市的故事。

参考消息网2月28日报道 据西班牙《公众》日报网站2月26日报道,在月球上铺路以便后续探索、居住和工作,是欧盟PAVEL项目的目标。要实现这一切,第一个障碍就是找到建筑材料,才能开始建设基础设施、跑道、道路、庇护所和工具。

材料工程师莱娜·梅耶尔说:“鉴于从地球运输材料的高昂成本,开展月球探索的一个先决条件便是直接在太空制造物体。”专家称,显然,一开始我们将不得不从我们的星球上带来原材料和能源,但最终是为了尽快用上月球的原材料和利用太阳能供能。

我们说的原材料是什么?它是橙色的——或许是在与航天器内的空气接触时被氧化所致,还有火药燃烧的气味。它叫表岩屑,是覆盖在月球表面的一层物质,类似滑石粉。

它是由各种来源的松散物质组成的“地毯”。有些是坠落到这颗卫星上的陨石的碎片。它还包含灰尘、矿物颗粒和土壤碎片(直径小于一厘米的颗粒),并受到巨大的昼夜温差和太阳辐射的侵蚀作用。

表岩屑的厚度因地而异:在月海可深达四到五米,而在山区这个数字可能翻倍。它约有38亿至40亿年的历史。

参考消息网2月27日报道

据西班牙《公众》日报网站2月5日报道说,我们的大脑有时会一片空白,这种情况会发生在我们开车、乘坐地铁、在超市排队结账、参加考试或应聘面试的时候。当这种情况发生时,我们头脑中的思想被“清空”,暂时迷失了自我,出现一种感知和注意力的极端脱钩。在这种状态下,注意力本身无法为意识提供任何刺激。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头脑一片空白”。

近年来,著名大学和机构进行的多项研究深入分析了大脑空白的特性,试图解释其成因,直至提出了一些令人惊讶的问题:大脑空白是一种非睡眠状态下的做梦吗?注意力“掉线”是否表明,睡眠和清醒状态之间的差异并没有那么大?

哈佛大学心理学系2013年发表在《心理学前沿》杂志上的一项研究,从科学的视角不带偏见地探讨了大脑空白现象。该研究包括七项不同的实验,这些实验旨在根据现象学经验将这种精神状态与其他类似精神状态区分开来。

研究人员认为,注意力的“掉线”和意识的暂时缺失(在这种状态下,思想“无处可寻”)也许可以先验地定义大脑空白的体验:一个人没有集中地意识到任何刺激,无论是内部刺激,还是外部刺激。

参考消息网2月27日报道

据英国《每日电讯报》网站2月25日报道,一种新的前列腺癌血液检测法可能是迄今为止最准确的前列腺癌检测法,这将使众多男性免于侵入性检测程序。

专家们说,这一突破给前列腺癌筛查带来“巨大的希望”。

目前,出现前列腺癌疑似迹象的男性可以接受前列腺特异性抗原检测。不过,这种检测极不可靠。因此,英国每年约有15万男性接受前列腺组织活检,以核查是否患有前列腺癌。

但是,其中确诊前列腺癌的男性不到四成——这意味着,约9万例活检手术原本可以避免,并使国民保健署节省可能至少5000万英镑(约合5980万美元)。

发表在美国《癌症医学》杂志上的研究报告表明,一种名为液体活检的简单的血液检测法可能带来新希望。

这项研究由来自印度、英国帝国理工学院和盖氏医院的研究人员进行,涉及800名健康男性和160名前列腺癌患者。他们发现,用这种检测法发现了所有的前列腺癌病例,准确率为100%,没有发生误报。

研究人员还对210名前列腺癌疑似患者的样本进行了检测。这些检测是通过发现恶性肿瘤生长释放的循环肿瘤细胞来达到查出前列腺癌的目的。结果,检出前列腺癌的准确率达到91%,没有发生一例误报。

参考消息网2月27日报道

据共同社东京2月24日报道,日本九州大学等团队在23日的美国《科学》杂志上发表研究成果称,探测器“隼鸟2号”在小行星“龙宫”采集的沙粒样本中含有约2万种有机化合物。其中至少有20种是氨基酸,也有构成生命不可或缺的蛋白质的材料物质。

有学说认为,氨基酸是被太空飞来的陨石带到地球上的,此次成果有利于佐证该学说。

样本中的氨基酸与地球上的氨基酸特点不同。九州大学教授奈良冈浩表示,未能揭开地球上氨基酸来自何处的谜团,因此分析其他小行星样本也很重要。

把约30毫克“龙宫”沙粒浸泡在甲醇等物质中,提取出有机物,发现主要由碳、氢、氮、氧、硫组成的氨基酸以及乙酸、碳氢化合物等。

氨基酸存在两种构型,其关系如同人的左右手。地球的生命几乎只利用了其中之一,但样本中的20种氨基酸中约有5种以两种构型1比1的比例存在。

另据《日本经济新闻》网站2月24日报道,日本九州大学和广岛大学等组成的研究小组通过分析探测器“隼鸟2号”在小行星“龙宫”上采集的样本,发现了在太空中漂浮的小天体上形成包含氨基酸在内的各种有机物的痕迹。据称,这些有机物有可能经由陨石等被带到初期的地球上,对生命的诞生起到了作用。

参考消息网2月27日报道

,

扑克三公大吃小怎么玩www.eth0808.vip)(三公大吃小)是用以太坊区块高度哈希值开奖的棋牌游戏,有别于传统三公开船(三公大吃小)棋牌游戏,三公开船(三公大吃小)绝对公平,结果绝对无法预测。三公开船(三公大吃小)由玩家PK,平台不参与。

,

据法新社旧金山2月24日报道,脸书母公司元宇宙平台公司(Meta)24日发布了其基于ChatGPT等应用程序背后的人工智能(AI)技术的大型语言模型,并称将为研究人员提供访问权限,以找到解决该技术潜在危险的办法。

Meta将自己的人工智能工具LLaMA描述为一种“更小、性能更高”的模型,旨在“帮助研究人员推进他们的工作”,这可以被视为对微软广泛发布该技术的同时对编程代码保密做法的隐晦批评。

微软支持的ChatGPT近来风靡全球,它能够利用名为大型语言模型(LLM)的技术在短短几秒钟内生成精雕细琢的文本,如散文或诗歌。

LLM是名为“生成式人工智能”的领域的一部分,该领域还包括根据简单要求几乎瞬时处理图像、设计或编程代码的能力。

微软在大型科技公司中通常以行事风格较为稳健著称,它深化了与ChatGPT的创造者开放人工智能研究中心(OpenAI)的合作关系,并在本月早些时候宣布该技术将被集成到其必应(Bing)搜索引擎和Edge浏览器中。

看到自己搜索引擎的主导地位突然受到威胁的谷歌迅速宣布,将发布自家名为巴德(Bard)的语言AI。

参考消息网2月26日报道 据美国《华盛顿邮报》网站2月21日报道,智利阿塔卡马沙漠是地球上最干燥的地方,在某些方面,它看起来很像火星。但是,即使在极度干旱的地区,也不是没有生命的。研究人员利用最先进的设备探测沙漠中的岩石,发现了一种有趣的微生物混合体的脱氧核糖核酸(DNA)片段。

21日发表在英国《自然·通讯》上的一份研究报告显示,令人惊讶的是,9%的基因碎片属于科学界未知的有机体,这使它们成为“黑暗微生物组”的一部分。

如研究报告所说,这些有机体是“非常奇怪和不同”的细菌,研究人员无法找出与其有亲缘关系的任何已知生物。

该研究的首席研究员、西班牙天体生物学中心微生物学家阿曼多·阿苏亚-布斯托斯对《华盛顿邮报》记者说:“在近半数案例中,数据库无法清楚地说出我们手中的是什么。”

这使得他又拿火星做类比:他及其同事认为,就寻找火星生命而言,阿塔卡马沙漠是绝妙的试验场。但目前火星车上的仪器所进行的同类搜索几乎无法发现微生物的踪迹。他们断定,这意味着,如果不把火星样本带回地球,就很难在火星土壤中找到现在或过去存在生命的确凿证据。

参考消息网2月26日报道 据路透社报道,俄罗斯国家航天集团26日早些时候说,俄罗斯的一艘飞船已与国际空间站(ISS)对接,将把滞留在此的宇航员送回地球。

报道称,“联盟MS-23”号飞船24日从哈萨克斯坦的拜科努尔航天中心发射升空,它将于今年9月搭载俄罗斯宇航员谢尔盖·普罗科皮耶夫和德米特里·佩捷林以及美国宇航员弗朗西斯科·鲁比奥返回地球。

据报道,这3人原定于今年3月结束任务。两个月前,“联盟MS-22”号飞船的冷却系统开始泄漏,导致他们被困在太空中。“联盟MS-22”号飞船将于下月以无人驾驶模式回到地球。

俄罗斯国家航天集团在“电报”社交平台上说:“今天莫斯科时间3时58分(格林尼治时间0时58分),‘联盟MS-23’号无人飞船以自动模式对接到了国际空间站的‘搜索’号舱段。”“搜索”号舱段是国际空间站的一个对接舱段。

俄罗斯国家航天集团首席执行官尤里·鲍里索夫说,俄罗斯宇航员在国际空间站的下一次太空行走将在4月或5月进行。

据俄罗斯媒体报道,“联盟MS-23”号飞船向国际空间站额外运送了429公斤的货物,这是宇航员任期延长所需的补给。(编译/胡溦)

参考消息网2月25日报道 据日本《每日新闻》2月23日报道,“黏菌”虽然被人们称为“菌”,但其实它非动物非植物也非菌类,而是一种单细胞生物。它通过缓慢蠕动获取食物,不断成长、聚合,有时也会分裂。它生活在落叶和枯木表面,形似变形虫,拥有一些令人吃惊的“超能力”。

北海道大学电子科学研究所教授中垣俊之凭借对黏菌的研究,极为罕见地于2008年和2010年两度获得“搞笑诺贝尔奖”。他研究的是黏菌的智力。

在2008年的研究中,中垣俊之将食物放在迷宫的入口和出口,结果发现黏菌无需借助外力,自己就可以找到走出迷宫的最短路线。该研究结果被发表在英国《自然》周刊上。2010年,他找来日本地图,在大城市的位置放上食物,通过控制光的强弱来模拟山川河流,结果发现黏菌的移动路线与现实中的铁路网十分接近。美国《科学》周刊刊登了此项研究结果。

黏菌这种看起来很简单的生物是否也有智力?这是中垣想要弄清楚的问题。他说:“智力并非人类独有。如果能证明各种生物也有智力,人类对一些事物的看法可能会发生改变。”

参考消息网2月25日报道 据美国《科学日报》网站2月20日报道,英国东英吉利大学(UEA)的科学家们距离开发出新一代光激活癌症疗法又近了一步。

这种听起来很有未来感的疗法的工作原理是,打开嵌入肿瘤附近的LED灯,这些灯随后会激活生物治疗药物。这种新疗法将具有极高的靶向性,比目前最先进的癌症免疫疗法更有效。

今天发表的新研究报告展示了UEA如何改造抗体片段——这些片段不仅会与靶点“融合”,而且可以被光激活。这意味着,未来有可能改造免疫疗法,使其对肿瘤的攻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精准。

这项研究的首席科学家、UEA化学院的阿米特·萨奇德瓦说:“目前的癌症治疗方法,比如化疗,在杀死癌细胞的同时,也会伤害人体的健康细胞,比如血细胞和皮肤细胞。这意味着它们会带来脱发、疲惫和身体不适等副作用,还会增加患者感染的风险。因此,人们一直非常想开发出更具针对性、没有这些讨厌的副作用的疗法。”

目前,UEA团队已经设计出首批抗体片段之一。在受到特定波长的紫外线照射时,抗体片段会与靶点结合并形成共价键。

参考消息网2月25日报道 据美国《华尔街日报》网站2月19日报道,一艘科考船正准备展开一次寻找生命起源线索的新航行。这艘船花了几十年时间试图钻到地幔附近。

今年4月,20多名地质学家、微生物学家和其他科学家将从葡萄牙搭乘由石油钻探船改建而成的“乔迪斯-决心”号科考船,前往亚特兰蒂斯山。

亚特兰蒂斯山是一座从大西洋海底升起的、高1.4万英尺(约合4267米)的水下山脉。

科学家计划把近20年前钻的一个深4640英尺的洞进一步加深到6750英尺。到了这个深度,预计温度将超过400华氏度(约合204摄氏度)。

此次科考的项目经理、地质学家彼得·布卢姆说:“温度会变得很高,这是一片新领域。”

要加深这个洞,难度非常大。科考船上的工程师计划投放重型钻探工具,还要在海底找到一个直径约为15英寸(约合38厘米)的洞。“乔迪斯-决心”号科考船上的工程师把这一过程比作站在椅子上,在风扇吹着的情况下,努力将绑在一条绳子末端的铅笔放进汽水瓶口。

亚特兰蒂斯山毗邻大西洋中脊,是一个构造窗:构造板块在这里分开,将地球的深层拉到地表。通过在构造窗区域钻探,科学家可以研究在其他情况下无法接触到的地球的部分内部结构。

参考消息网2月24日报道 据西班牙《国家报》网站2月21日报道,几十年来,教科书告诉我们,地球就像一个俄罗斯套娃,主要包含四层:地壳、地幔、外核和内核。现在,对过去10年中200多次地震所做的一项研究显示,内核中还有第五层:一个几乎是纯铁的球体,半径为650千米。

地球内核的压力是地表的约300万倍,温度约为5500摄氏度。这篇关于地球最内层的研究论文的作者、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地球物理学家赫尔沃耶·特卡尔契奇对《国家报》记者说:“如果我们能够通过移除地幔和液态外核来拆开地球,就会看到内核像恒星一样闪耀。”该研究论文今天发表在英国《自然·通讯》上。

搞清地核的内部构造对于了解我们的星球如何形成,以及它何时会变得不再适合居住至关重要。当外核完全凝固,保护地球免受太空辐射影响的磁场消失后,地球将不再适合人类居住。

1936年,丹麦地球物理学家英厄·莱曼通过研究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的数据发现,地球有一个液态外核和一个固态内核。将近90年后的今天,研究人员利用同样的原理和更先进的技术发现,这些地震波沿着地球直径来回传播了最多五次。分布在各大洲的数以百计的地震台站记录了所有这些反射。数据表明,地震波的传播并不均匀。

上一篇:横眉冷看:没能说好香港故事

下一篇:刘宇一父女 回归有价

网友评论